Wommen,一個在德國中部,過去東西德邊界上,人口不到 300 人的小村莊,剛剛盛大舉辦了慶祝活動度過 750 年的村慶,這一代的村民謹記著歷史,緬懷過去的先人,並期待把這種對土地和根的尊重傳承給下一代。
上週我特別向公司請了一天假,和 JM 回了一趟德國,為的就是要去參加 JM 家隔壁村莊 Wommen 的 750 年村慶。2018 年是 Wommen 這個地名出現在文獻上的第 750 年,所以 Wommen 特別策劃了 2 天的節慶,並且廣邀了鄰近村莊的居民也一同前往同慶。因為 JM 的叔叔一家人就住在 Wommen,自然也就受到了邀約。
這個村慶活動並不像是什麼跨年晚會那樣的熱鬧,反而更像是一場園遊會。不過一場園遊會有什麼值得花費篇幅介紹呢?就因為它是一場園遊會,對一個不到 300 人的村莊,這已經是他們盡最大人力和財力可以達成的活動規模。在整個活動現場,有著很多村民自己設的小攤,販賣著著名的德國咖哩香腸 Curry Wurst、薯條 Pommes、各式各樣的甜點、茶和咖啡。當地的釣魚俱樂部也把釣到的鱒魚現場以煙燻的方式烹調,一整條只要 5 歐元就吃得到。
既然是園遊會,給孩子們玩的玩意兒自然是不可以少,但也不能夠單是娛樂,當地的義消用遊戲的方式,讓小朋友們學習滅火的原理;現場還有木匠、鐵匠帶來了工具,可以試試鋸木頭、刨木,還能夠打鐵。在入口處停了好幾台農用拖曳機做為展示,還有現場打穀機操作的表演,因為當地還是有很多的村人是以農業為生。從這些給孩子們「玩」的攤位,就能看出德國對於技藝教育是發自內心重視的。因為他們把工藝視為解決生活問題的一部份,所以小孩從小就有「手作」的觀念,家裡的電器壞了、鞋底掉了,衣服破了,第一個念頭是自己動手來修補;再不然就是上網查使用手冊,試圖解決。若還是行不通,才會找專業人士來處理。
一場高中校慶規模的村慶活動,竟然就設置了 2 個歷史回顧影像展,一個是照片展,一個是影片播放。透過一幀幀的老照片和黑白的影像,訴說著這個村莊及村人的故事。看展時,聽到了一旁的人指著照片說:「這是我曾祖父耶!他曾是村子的足球代表隊一員。」「我爸爸有參與這座橋的興建。」JM 也在眾多照片中找到了他幾年前過世的叔叔,還目前住在安養院的阿姨在教堂唱歌的身影。
活動上來來往往的人,JM 在一句句 Guten Tag(日安)後,停下腳步與這些因活動而齊聚一起,久久沒見的國小同學、雜貨店老闆娘、麵包店店員、老師們聊聊彼此的近況。在我花了一整天的時間,透過這些活動、展覽來認識一個我全然不認識的村莊。看著他們盡了最大的力量來凝聚彼此的那種用心,不是在 Facebook 建個社團,而是真的把人們聚在一起的那種社群/社區意識,令我好感動。於是想起了那個我來自的村莊,人們是否也和過去一樣,在傍晚遇到時是問聲「吃飽沒?」那樣親近呢?
希望台灣各社區的文史工作也能夠獲得重視,好好發展,因為人文歷史如此美好,值得被捧在手心上保護著。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