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外國人問倒:為什麼可以說桌子、椅子,卻不能講牆子、燈子?


有一句話叫「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」,這套用在語言使用上也是一樣。因為已經習以為常,我們對於天天在說的國語,就變得只會用,但不知道為什麼這麼用的了。

之前在教外國朋友一些日常的中文用詞時,介紹到了橘子、車子、房子、桌子和椅子。結果外國朋友依樣畫葫蘆,當我指著燈說「這是燈」時,他舉一反三的回了我說:「Yes,燈子!」我笑了笑,解釋道「不是燈子,只能說燈」。然後總愛問為什麼的他果不其然地冒出了一聲「Why?」

沒錯,到底為什麼?中文用了很多「子」在名詞後,但為什麼有些可以用,有些卻不能用呢?是有什麼規則嗎?我試著想,是否能按物品的大小或是有無生命來區分,結果不是這麼一回事。後來在凡事問谷哥,再加上多方來源的說法交互分析後,我得到了解釋。

在現代漢語語法中,桌子和椅子的「子」被稱為「詞綴」,這是一種做為裝飾的音節,用意是在幫助聽者分辨接收到的語言訊息,進而理解詞句的意義。就以「桌」來做例子,「桌」本身的意義可以單純就用「桌」這單一音節來表達,但加上「子」後,意思上沒有改變,但兩個音節讓讀音聽起來更有抑揚頓挫,聽者更容易了解。

知道了「子」是作為詞綴的使用後,但到底為什麼有些名詞我們不用「子」作為詞綴呢?

1. 被「兒」取代了


在語言的演變上,因為「兒」在使用上比「子」更為隨意和自由,所以很多詞便都用「兒」當詞綴,如門兒、貓兒、碗兒。但哪些詞用「子」或「兒」的結果,是人們使用習慣造成的,沒有明確的語法規定。

2. 抽象的名詞


因為「子」具有整體和具體的意涵,所以如果名詞本身是個抽象的概念,如魂、氣和音,就不會以「子」當作詞綴。

3. 讀音自足性夠強的名詞


讀音是三個注音符號組成,且帶有鼻音韻母(就是注音符號擺下面的那個)的,因為讀音本身就富有起伏,所以多半不需要「子」當詞綴;如象 ㄒㄧㄤˋ和牆 ㄑㄧㄤˊ 就是這個原因而不加「子」。

4. 集合名詞不加「子」


哪些是集合名詞呢?如雨、泥、水和土,這些都是屬於集合名詞,在語法使用上不會加「子」。

「子」的用法在漢語語法的討論甚多,各家各派的觀察和說法都不同,而且漢語的使用範圍這麼廣,會因地區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用法,並無法輕易以一概之。上述我整理出的 4 項不加「子」名的詞規範,其實還是有例外的,並非全部的名詞都能用這 4 項規範來判斷能不能加「子」,所以請大家簡單參考就好。希望這文章能引來專業的漢語大師提供更好的解答。

最後,回到引發寫這篇文章的原因,我最後把整理好的「子」的用法用英文解釋給外國朋友聽,講到我口超乾,但他似乎還是只懂了 87%。

參考資料:《中國話的文法》論文網;圖片來源:Mixpixel, CC Licensed